吳慷仁:不要想著要跟誰一樣,而是做最好的自己
- 從吳慷仁闖蕩經驗中學習:你不一定要跟別人比,但不要輕易放過自己。
- 「努力,要讓別人看到!」你必須像花豹一樣,一旦鎖定目標,就全心耐心守候,絕不因任何事情分心。
- 即使遇到挫折打擊,還是要保持持續的輸出,寧可多也不可少,否則無法看到自己的極限在哪裡。
日前兩部引起高度熱議的台灣自製電視劇,不約而同都有吳慷仁的身影。無論是《麻醉風暴》中穿梭在醫院裡衝撞體制的保險業務員,或是《出境事務所》裡陪伴許多人走過生死課題的生命禮儀師,兩個角色所流露出的情感,被不少觀眾形容為「比男主角還要搶戲」。
只是,搶不搶戲,其實並不是吳慷仁真正在意的,他甚至坦承,出道7年來,演員這條路上大多數時間,其實他很「沒自信」。
「我一直知道自己是『苦工型』、不是天生的演員,」
今年33歲的吳慷仁說:「我花了5年,透過演戲不斷和自己對話,直到最近才能很確定的說:『我是吳慷仁。』」
焊電箱、做粗工,10年做過40份工作
不確定與沒把握的背後,或許來自他曲折的成長背景──從小單親、家境不好,在26歲前,吳慷仁從事過40種不同的工作。「因為我想買東西,又不能跟媽媽要錢,」他說。
15歲時,他接觸到第一份工作:把一片片鐵板焊成四方形的變電箱,當時覺得既好玩,又有錢拿。雖然後來考上高雄市立中正高職電子控制科,但吳慷仁到處打工,學校和家根本只是睡覺的地方。「想起來有點遺憾,沒經歷過別人懷念的所謂『學生生活』,」他回憶。
之後,吳慷仁又做過工地粗工、模板工人,也擺地攤、收垃圾,在咖啡廳、超市打工。「我什麼都想學,有責任感、手腳快,老闆喜歡我,我也很有成就感;可是回想起來,很沒定性,」他回憶,19歲那年他一連換了6個工作。有時候只剩幾百元,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,買來幾條吐司冰在冰箱,餓得等不及退冰就吃了。
從酒吧「肄業」,學會認真看待專業
直到24歲時,他離開從小長大的高雄,進入一間台北的酒吧工作。在那裡,「我發現不是『有手腳』,就可以把事情做好。那是我第一次知道『專業』是可以學一輩子的。」
https://www.cheers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68082&page=1
留言列表